找到相关内容307篇,用时5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与科学的关系(三)

    外道听说他们现在的道也可以达到真理,他干吗还要皈依佛法?另外,大讲归一论会坏佛教徒的见解,使他们对佛法的真理性产生怀疑,造业很大。  对这些错误观点的解决办法就是正闻熏习、。首先是多熏习经典,要...可以配合着熏习。经论的熏习是最优先的东西,上述的那些错误见解可以在这种持续的熏习当中慢慢得到消除。多闻熏习的同时还要渐渐,随顺佛的教导思惟,并配合着相应修行。佛教的熏习绝对不是知识上的,而是通过...

    慈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5246808.html
  • 论欧阳竟无“整体之佛教”

    瑜伽行境界。而且,在欧阳竟无看来,要达到这个境界并不难,通过多闻熏习、对治、伏断、离言自性无分别智起八分别、四寻四实、善巧相应、后得智圆、转识成智等“八事”就能做到。  其次,欧阳竟无从“舍染...则染净有异,非识有异也。”[欧阳竟无:《支那内学院院训释·释教·说教》。]这就是说,染净种子蕴藏在藏识之中,各自的萌发成长将决定秉持者的未来形象与作为;就藏识而言,它本身是没有什么不同的。“多闻熏习...

    刘成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52655212.html
  • 札嘎仁波切著:山法宝鬘论(二)

    知足少欲是修行人远离故乡的又一大前提,因此说,我们重视这一点应当胜过自身的性命。  六   空性大悲藏  讲完修行人最起码应当具备的条件以后,在此对的道理简略性的阐述。正如仲敦巴...,随着贪欲而转。因此,我们必须要具足圣者种姓四法之美德。  要想断除今生的欲望,平时观修无常至关重要。正如古德所说的“一上午没有观修无常,也已虚度了半日的光阴”。我觉得这句话是最恰如其分的总结...

    札嘎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3442028.html
  • 内观禅修的探讨

    教诫诸法,由等引地、暂尔思惟,未思未量、未推未察,如是名为「唯随相行毗■[金*本]舍那」。 3. 若复于彼思量推察,尔时名为「随寻思行毗■[金*本]舍那」。 4. 若复于彼既推察已,所安立复审...见到不断生灭的心。(页36) 2. 这种修法是要念住于各种姿势:行、住、坐、卧。譬如坐的时候,三心(精进、正念、正知)要觉照坐姿,也要认知它是坐的色身。(页70) 3. 具足「」,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72043746.html
  • 能海上师永怀录(1)

    综合各宗学修要领,建立般若总持法门,俾学修行人,亲近善士,听闻正法,,法随法行,安住证净,疾空烦恼,顿破无明,证沙门果,进而回向大乘,直趋菩提,自觉觉他,行愿圆满。此为海公上师出家学戒访师问法...崇信,对我之教传心领神会,虽因汉藏语言文字不同,法相上有时有所出入,但以我师徒两人心心相照现量契印,彼能深刻领悟,,法随法行,前一次讲现证庄严论时,有人疑能海法师藏文法相或有不通,当问其对某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4444219.html
  • 佛教中的“多闻”概念─佛学与学佛问题的展开

    两层说明:首先指出“又经说、有二因缘、能生正见、一外闻他法音、二内”。(注 30) 这里清楚的指出,正见的产生须由二途:外闻和内。只有在从他人闻法,又能“内”的基础上,才能产生正见。其次,偈语又言:   又契经说,有四法人多有所:一亲近善友、二从他闻法、三   、四法随法行。 (注 31)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(注 28) 同上,第22册,页346b。(注 ...

    冉云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3245390.html
  • 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其次第开展与整体运用(2)

    的 “观业处──集中精神又能对生命的真理、实相,思惟观察”;以“增上慧学”现观“四圣谛”,开发“四沙门道智”成就“四沙门果智”。“止”及“观”,包含“三无漏学”的学习,及“三十七菩提分法”的...听闻正法、、法随法行,恭敬听闻、密护根门、饮食知量、初夜后夜曾不睡眠 勤修诸善,是名 应修法。  复次,四念住、四正胜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觉支、八支圣道,四正行、四法释,奢摩他、毗铃舍那,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4046274.html
  • 无著的唯识思想

    :如果没有阿赖耶识,听闻佛理的熏习及所熏的意识就没有赖以成立的根本,这样就不能形成出世清净的种子;没有种子,相应也就不可能产生出世清净的果报。   “云何出世清净不成?谓世尊说,依他言音及内各别,由此为因,正见得生。此他言音、,为熏耳识,为熏意识,为两俱熏。若于彼法意思维,尔时耳识且不得起,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;若与相应生时,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远过去,定无有体...

    徐绍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3947067.html
  • 从天台智者大师的圆顿止观看病里乾坤

    」方有实质之意义。至于破法遍、识通塞,乃至于能安忍、无法爱,则是强调在实际止观修证中,对应所可能出现之身心障碍与弊病,烦恼、病患乃至于诸知见等分别境界,所依循的对治法门以及必须不断超越的种种...释圆教时,所以强调生命修证之层层进展、不断地转化提升以至于圆融无碍而充实圆满,必须即于每一心念所面对之一切思议法(无明虚妄与计较分别)而当下体证其为无有分别障碍的不思议境界之故。  (二)所呈现...

    尤惠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247471.html
  • 释恒清著:《宝性论》的研究(2)

    男子,夫烦恼者无有方所,亦无住处,复无积聚  ,从不和合而生。若观察是杂染性则为清净。”(注137)  正因为心性和烦恼没有绝对不变的自性存在,故众生可转杂染为清净  。《虚空藏菩萨所问经》...《经》说:  “清净心不为客尘烦恼所染。所有非意业烦恼蕴处界等  ,一切皆是因缘和合故有,因缘若阙则不生起。彼清净性无有  因缘,亦无和合,亦不生灭,虚空性。非风,业  烦恼水,...

    释恒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40448457.html